查看: 357|回复: 20

影评 | 陈凯歌微电影《百花深处》视听语言最全解析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1-28 11: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可能包含“过度”分析,仅供参考
200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为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特邀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围绕“时光流逝”的主题,亲自操刀,各拍10分钟微电影,共同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作为开幕影片。这期间,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供导演们自由拍摄。陈凯歌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中国导演,其微电影《百花深处》的表现着实亮眼,令人惊喜。


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北京冯先生请搬家工人帮忙“搬家”的故事。纵观全片,电影的核心情节并不复杂,却十分耐人寻味,因为冯先生所要搬的那个“家”——百花深处胡同里那两进的四合院——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一个是疯癫的坚持搬家,一群是“只要给钱啥都干”的做戏配合,两相所需,一出模拟搬家的荒诞喜剧就此上演。




影片将时间定位在世纪之交的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01年的申奥成功让北京绵延着无限兴奋的情绪,一片欢腾。如今的北京是21世纪的新北京,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镜头通过仰拍的角度,将高楼的面积夸张放大,这样现代化的大都市,宏伟壮观,却也让人自感渺小,无形的压抑也随之而来。




开场在热闹喧嚣的鞭炮声里,一户人家乔迁新居,中近景结合跟镜头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有了自然的参与感。与老一代人生活在自然、朴实无华的平房中不同,21世纪的新生命从小接受的便是科技化和信息化教育,孩童一句“爸爸,我的电脑呢?”标志着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深入家家户户,在这样快节奏的步伐下,人人步履匆匆。新城区建立,老城区拆迁,居住方式的改变让人们自觉自发的住进了水泥森林之中,而对比至百花深处胡同,所到之处皆为断壁残垣,墙上那一个个“拆”字仿佛正预示着百花深处胡同就在这样的时代变迁中被无声无息的淹没、遗忘。




紧接着,主人公冯先生出场:一顶黄色帽子,一身红色运动衣衫搭配成套运动裤,外穿一件灰色(卡其色)夹克外套,标准的中老年人打扮。“黄色”“红色”作为中国传统的代表色,在本片中,正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着冯先生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配合电影整体的昏黄色调,深究其意,冯先生内心满怀热情,而外套代表现实处境,一腔热血被现实紧紧包裹着,他在外人眼里终究只是个活在过去的“冯疯子(‘冯’正谐音为‘疯’)”。




冯先生与搬家工人初次交流,导演采用框架式构图的正反打镜头,来回拉锯七次,一方面是自然走位,体现出双方初见时的防备与疏远,另一方面,车门正如一堵无形的墙,隔阂着新旧两代人,看似不起眼的一窗之隔,但在时代的洪流中,实则恍如隔世。
台词上,耿乐饰演的搬家工人:“行啊,给钱的活都干”,直接将现代消费主义环境下,社会底层小人物唯利是图的性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透露出导演对于这一群体的暗讽。






之后,远全景的主客观镜头交替使用,将现代北京城的面貌向观众进行交代说明。车内近景的拉近,以中国结为分界线,划分为二,明明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搬家工人对此习以为常,而冯先生看着这高楼大厦,却一片茫然、陌生与惊慌。










冯先生尝试性的探出头去,好好看看这个从小生活的“陌生”城市,远景大远景的空间感让观众跟随冯先生一起产生了“无法融入其中”的共鸣。但是他这一举动,却显然违背了交通法,“别把您的头探出去,甭让警察瞧见了,这不是给我找事吗。”冯先生只好再次缩进这封闭的小小车间里,他依旧茫然,依旧陌生。一路上,背景杂音从叫卖声到《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再到广播员的播报声,似乎每开过一个路口就有新的不同景象,现代节奏发展如此之快,传统文化如何找到合适的“窗口”,以正确的姿势融入大都市,在现代环境中迸发出新生命、新活力,需要我们共同去深思与探寻。


“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搬家工人一句话直接道破了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尴尬,以其为代表的现代人群对于传统建筑并无特殊的强烈感情,他们更适应于现代新生事物的发展,而冯先生所代表的年长一代,他们对于社会的发展,被改变原有的样貌并不适应。


框式构图再次出现,左边的一个树桩便占据了整个画框的三分之一,车子从右驶向左,慢慢消失。陈凯歌作为地道的老北京人,对于拆迁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在老北京人眼中,胡同就是北京城市的缩影,胡同就是老北京文化的具象化符号,这里的“破旧”正是老北京人的浓浓归属感。新事物强势闯入“百花深处”,导演刻意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营造所谓的“窥视感”与“距离感”,面对事实的改变,似乎无能为力,正如影片名一般有着淡淡的忧伤与感怀。






货车驶入百花深处胡同,同样的近景,冯先生与搬家工人的表情再次形成鲜明对比,这次茫然的成了搬家工人,看着这样一片废墟,他感到诧异与奇怪。而冯先生一脸喜悦,扶扶帽子、整理整理领结,这是老一代人回家的仪式感。中国结的再次出现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更让人唏嘘。




全景景别的运用展现了冯先生到“家”后的一系列兴奋动作,俯拍的角度显得主人公身单影只地站在传统文明被破坏后的一片荒芜之中。如果说高楼、立交桥是新生势力的象征,那么孤独的大槐树与残楼旧巷就是传统文化衰落的代名词。“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两进的院子。”冯先生热情的对着空气一通介绍,换来搬家工人“你开刷谁呢?这么大岁数!”的莫名其妙。仰拍的角度往往用来刻画人物高大伟岸的形象,但在这里,反讽的表明了居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蔑视和不屑。


搬家工人从后视镜看冯先生,又一次将冯先生置于自然框架中,画面中的渺小更显得冯先生与代表胡同文化的大槐树的孤苦无依。




“别忘了,让他把账结了”,“我们这一趟也不能白跑啊,出了车您得给钱啊”,“只要您给钱,您让我们搬什么,我们就搬什么”等一系列台词进一步凸显搬家工人唯利是图的人物形象。镜头的角度开始发生变化,搬家工人成了俯拍,冯先生成了仰拍,固然有演员站位的正常主观视线角度,但联系下文,故事的情节在此刻开始新的发展。荒诞喜剧马上开演!








搬“家”的过程中,导演通过长镜头将搬“家”场景和工人运动进行了详细完整的记录,情节更显完整真实。冯先生对待“紫檀衣橱”“金鱼缸”等态度均为“这都是爱物,小心点,慢着点”,而搬家工人们却哈哈大笑,嗤之以鼻,只当笑话一场的装模作样。这里的台词别具趣味:“花瓶怎么能在这呢?花瓶应该在哪啊?应该在堂屋,应该在堂屋的条案上啊。”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房间的布置是井井有条的,是处处讲求规矩的,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深深地印刻在冯先生的脑子里,“灯座”“花瓶”等老物件其实就是冯先生所追寻的传统文化的根。
其次,并不存在的物件搭配实际的音效,给影片带来观感上的荒诞趣味性。






特写镜头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用来强调事物的特殊含义。导演将铃铛分成两个部分,档子留在表面。“遇着夜里刮风下雨的时候,叮叮当当好听着呢”这是只存在于旧时慢文化所有的闲情逸致,铃铛成了传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氛围的缩影。而快节奏的商品社会,人们在为钱、为生活疲于奔命,搬家工人们无法深刻体会这样的美好,也无心逗留,故而敷衍应答。




一个关于路人的小小插曲,更反映了这场搬“家”闹剧的荒诞。








冯先生屡次叮嘱搬家工人小心挪移“灯座”,一个镜头的转换,搬家工人失手接电话,在冯先生眼里却变成了“花瓶”的摔碎,物件的前后矛盾正说明了冯先生的确“疯”,也蕴含着在之前的拆迁过程中,可能他人的暴力搬运给主人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推镜头,从远景至近景,观众的情绪也随着冯先生的错愕、震惊、不可置信、确认事实、崩溃痛哭而不断递进。


摔坏了心爱的花瓶,冯先生依旧选择信守承诺,将工钱发放给工人,与前文工人“出了车您得给钱”“活不能白干”的性格形成对比。这时,搬家工人拒绝要钱,私以为更倾向出于人性角度对冯先生的愧疚和安慰,也怕冯先生“疯上加疯”,对于结尾终于理解冯先生的所作所为埋下性格伏笔,搬家工人也并非全然冷漠。




冯先生提醒前方有沟,搬家工人不信,而特写镜头当车真正陷进去以后,事情的真相逐步揭开。




铃铛的另一部分被找到了,被埋于土下,传统文化的丢失与找寻并不容易,铃声的多次使用也喻示了北京传统文化在风中的摇摆不定,无处安放。




伴随着铃铛的“叮铃”声,老北京的鸽哨声、京味十足的叫卖吆喝声,“百花深处”的院子以水墨动画的方式复原了,这一次搬家工人们看到了冯先生口中的“家”。
同样的“红色”衬衣,搬家工人打底为白色西装衬衫,可口可乐短T等现代文化衫,如果按照前文所分析的“红黄”象征传统文化,那么当搬家工人真正理解了冯先生以后,我们是否可以期翼着未来传统与现代的合理交融充满希望,这样一代人,他们不止是紧跟时代的步伐,更传承着老一代人的质朴和善良,他们将成为一架承接新旧变化的桥梁。
(当然,如果跳跃到当下视角,这样的趋势的确在向好、向前发展。)






影片留下开放式结尾,冯先生摇晃着铃铛奔向远方,远景镜头所提供的纵深感让这个原本瘦小的老人看起来高大,敬意油然而生,他的未来何去何从,我们不得而知。
朱红墙,琉璃瓦,百花深处,伊人何时归。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在经历过种种成长后,其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改革年代,重返校园,接受专业系统的电影知识训练,第五代导演对于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他们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渴望能够通过影片去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百花深处》(英译:100 FLOWERS HIDDEN DEEP)可谓是陈凯歌最经典的一部微电影,他通过一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表达,在短短十分钟里表现了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以及对于过往细腻而繁杂的怀恋,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疯人不疯的怀旧故事
社会发展依靠经济快速进步,但创造经济的主体是人,有时在不断向前奔跑的过程中,也请回首看看来时的路,守住精华,不忘初心,方能砥砺前行。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十分钟年华老去
2.     豆瓣部分短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1-28 11: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地方说错了,是一位搬家工人问那个搬花瓶的工人有没有火要抽烟(不是接电话),然后花瓶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8 11: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会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8 11: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错了,冯先生拿着铃铛说:这不在这吗并不是说传统文化被卖在土里难找,相反传统文化在我们眼前,需要我们去保护,不然早晚得掉坑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1-28 11: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是视听语言分析,看半天还是观后感形式,视听语言基本没啥靠谱分析,另外很多地方过分解读了不说曲解也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发表于 2022-11-28 11: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太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2-11-28 11: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doc.wendoc.com/b5fca71caae1b80674d2f8395-4.html在其他地方找到一篇很专业的文章可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8 11: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啊……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

帖子

10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1
发表于 2022-11-28 11: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凡学过一点的 都能辨认出这篇文章的好坏,不要自己啥都不知道就自以为是下定义[尴尬][尴尬],我都无语了。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很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8 11: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影片开头用了半分钟的时间展示陈凯歌的名字还用那种字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影吧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