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3|回复: 14

中国电影的崩坏,从武侠片的没落开始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1-26 20: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宇宙小龙虾   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最近,朋友圈里疯传着这样一张图,刷新了咱对电影票房的认知。
     



其中五部票房还不到1万元

看着这样的惨淡局面,不少网友喟叹中国电影已经完了。 我们无法推测具体是在什么时间点开始走向完蛋的。 但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那就是中国电影的崩坏,可能是从中国武侠片的没落开始的。


就现在,你我随便打开一部武侠片,看到都是以下这些画面。 超级慢动作划水,这一刀砍了一个世纪。



干瞪眼式表演,眼睛瞪得像铜铃。



即使有原著或者原版,也只是越改越狗血。


黄飞鸿走不出地狱
以上几个片段既有武侠片也有功夫片,而我们也经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但其实这两个类型都离不开“功夫与侠义”。 我们总说拍好中国式电影,中国式电影的其中一个精神核心就是侠义。
但我们对于侠义的呈现并不是死板地去展示“路见不平、剪恶除奸”,而是刀剑拳脚之下的百家争鸣。 70年代,胡金铨导演的《侠女》营造出山水画一般的意境,每一处的光影变化都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也象征着武侠片时代的开始。



随后,倪匡编剧,张彻执导的《新独臂刀》极具阳刚惨烈,雷力独臂在桥上用三把刀为好友封俊杰报血仇又是一种硬派武侠。



与此同时,李小龙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等一系列真功夫电影将武侠写实、打斗变得干净利落。



随后,以成龙、洪金宝、元彪为代表的武侠功夫片在大侠的形象上做出了变动,一本正经的大侠可以搞怪鬼马,可以嬉笑怒骂。



《醉拳》系列

进入90年代,武侠电影的市场比重逐渐下降,此时,徐克一方面翻拍金庸的《笑傲江湖》,加入胡金铨式的东厂太监陷害忠良故事,同时又兼具徐克式冷嘲热讽的政治批判,以及程小东夺目的武术设计场面,徐克的《笑傲江湖》系列开创了新式武侠的先河。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另一方面,《黄飞鸿》系列又将传统的武侠功夫推上了另一个台阶,无影脚踢恶霸、白莲教、洋人、革命家、狮王争霸,从江湖琐事迈向了民族家国。








如果说“武侠”只存在于古装、民国题材,又显得十分片面,武侠片的基本标配是“正邪对立”,并且邪恶的一方必须武功高强,手段毒辣,观众爱看的就是主角如何打败这些反派,穷凶极恶的匪人、笑里藏刀的恶霸、阴阳怪气的公公。


《少林寺》里的秃鹰


《狮王争霸》里的黄天霸


《笑傲江湖》里的公公
但当这些反派形象逐渐同质化之后,极度内卷的武侠片带来的是电影工作者对于“侠义”二字的改造。 在一系列时装片、都市片里,虽然背景已经换到了现代,但我们依旧可以从枪战、警匪、市井等题材的电影中看到“侠”的影子。
从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到《喋血双雄》,其实都是在对“武侠”进行改造,只不过是侠客手上的刀剑换成了小马哥的贝雷塔,侠义变成了义气,修炼神功的反派也变成了黑社会头目和持枪歹徒。


Mark的“双剑”
当然,“正邪对立”也可以转换成“拯救与被拯救”。
乃至于近几年的一些优秀的类型片,如《我不是药神》里男主为了给病友们买到平替药铤而走险,《流浪地球》里吴京为了人类共同体而撞向木星,我们从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出一丝“侠义精神”。


“侠”可以是杀戮,也可以是拯救
其实,无论什么题材,本质精神都脱离不了中国式侠义的阐述,但是现在,无论是在内地电影还是在港台电影中,“侠义”二字都越来越稀疏。 2000年之后,虽然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把武侠电影真正打进了世界主流,但带动的只是华语影坛随后数年的古装大片热潮。


老外还是挺吃这一套的
从武侠到爱情武侠,再到仙侠,“侠”最后只能是百度百科或者豆瓣名片里介绍影片的一个形容字。 特效越拍阵仗越大,制作水准也越来越高,但电影里的“侠义”二字越来越稀疏。


有人肯定会质疑,武侠片虽然是中国独有的影片类别,充其量只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分支,不能以偏概全。 但恰恰相反,想要拍好一部武侠片,对于导演、编剧、演员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对“武侠”的最简单理解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样的电影只能是电影里的一幕,而一个极佳的武侠片通常都伴随着一个好的剧本。


放开那个女孩
从20世纪到现在,金庸、古龙等小说家已经为武侠电影提供了扎实的创作文本,那么就是考验编剧和导演对文本理解的能力了。 我们可以看到照本宣科的翻拍,也能看到充满着导演和编剧奇思妙想的剧本,例如《东邪西毒》《东成西就》《新龙门客栈》。



即使是在同时期的内地,虽然刚刚改革开放,但也出了不少武侠佳作。 内地导演张子恩执导的武侠电影《神鞭》,改编自冯骥才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清末天津地界上一个叫傻二的老实人的故事,他用祖传的辫子功打败了当地的恶霸玻璃花,随后结下了梁子。



傻二随后加入义和团对抗八国联军,自己的辫子功却被洋枪打断,心灰意冷的傻二远走他乡。到了民国初年,傻二早已剪下辫子,但练成了发发命中的双枪。




影片最后,傻二一番话关于去辫留神的台词极富内涵:


“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便是,不论怎么办也难不死我们;不论嘛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
当然,武侠片对演员也有反向要求,浑水摸鱼的小鲜肉很难在武侠片里混出名堂。 这几年,关于“小鲜肉流量”的争论不断,但早在武侠片发展的70年代就出现了流量小生这个概念。 狄龙、姜大卫当年的颜值放到当下也绝对能打。





但不同其他类型片的一点是,武侠片对演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身形与动作,一个大侠可以不用肌肉发达,但绝对不能驼背含胸,两眼无神。
此处不点名了 请自行想象
之前网络上流出了一些早期武打明星的动图,这些动图中,姜大卫和狄龙全是一个人完成了单手上马,城楼上飞跃这些高难度动作。


狄龙


姜大卫
当时的小鲜肉们可不是花瓶,没有摆烂上上综艺,一个个演戏卷得要死。 其次,“武侠片”里,打斗功夫只能说完成了“武”这个字,“侠”则需要用文戏来体现。 如果说武侠是一顿大餐,武戏就是牛排,文戏则是必不可缺的香料和配菜。 武侠片里的文戏表现虽然少,但只要角色的一个眼神动作或者对话就能将武侠片上升到任何一个层面。 《东邪西毒》里的一个眼神能够让观众看到爱恨情仇,醉生梦死。



《黄飞鸿》里的黄飞鸿手持金牌对着即将垮台的清政府大谈民族兴衰。


李大人,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刚才天炮一响,如果没有天灯挡枪的话,胜负归谁,还真没人知道。
现在金牌在我黄某的手上,并非我赢了。大人为了大显我民神威而举办的这场“狮王争霸”,死伤这么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
依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李大人三思。
《一代宗师》里赵本山熬蛇羹,做羹就是做人做事,都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



在华语电影里,武侠功夫片创造过各种神话,电影人也在不断地创新融合,但终究抵挡不住时代发展的进程。 最开始的颓势可能要追溯到1991年西方上映了一部《侏罗纪公园》,该片在香港上映之后,一举拿下了6000万票房,观众发现,原来银幕上的特效恐龙可以这么真实。



随后,90年代华语电影虽然稳定发力,但随之而来的特效时代正在以绝对的速度大口大口地瓜分全球市场。 千禧年之后,华语影人一众努力,但《七剑》《江山美人》无法带领武侠片走出颓势。


反派光头是孙红雷
2010年之后,徐克、徐浩峰等人也带来了新时代的武侠片,《狄仁杰》系列里通过CG特效展现的长安城和通天浮屠在当时上映时曾遭到诟病;《叶问》系列则是新壶装旧酒,叶问打日本人,打英国人,打美国人,打海军陆战队。



徐浩峰的写实功夫片《师父》倒是展现出了宗师也不过是凡人之躯,好评如潮。



在武侠片的市场急剧缩水的时代,老中青导演依旧没有放弃武侠这个题材,但武侠片土壤的贫瘠是不可逆的。 彭于晏版的黄飞鸿就是一个打脸的尝试,流量+胸肌+3D特效,讲述黄飞鸿是怎么成为黄飞鸿的,结果成了电影史上最不像黄飞鸿的黄飞鸿。



武侠的没落,问题的根本在于“侠”的意义发生了急剧的变质,老观众看到花哨的功夫和CG已经视觉疲劳,新观众则是发现武侠片与生活的相关性直线降低。
武侠功夫片里一直有这么一个通用桥段:主角拜师,师父为了考验其耐性心性,会设计一系列苦修。
例如,刘家良导演,刘家辉主演的《少林三十六房》里,男主为了给父亲报仇投入少林寺门下,师父要他从挑水砍柴开始,修遍三十五房的武艺,只有吃足了苦头才能习得高强的武艺。



当年武侠片最火的时候,李小龙的野兽啸叫会变成我们班上同学课间的模仿秀,李连杰的《少林寺》直接让多少小男孩萌生过剃发出家的念头,为了做大侠、英雄,吃点苦算什么?



为了学武成大侠,可以离家出走

而现实里,当我们长大后,才发现真正的大侠变成了财富榜上的老板,武林秘籍变成了机场书店里畅销书架上的成功学手册。
因为武侠片的本质就是反武侠,金庸的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告诉我们,真实的世界里,陈近南和茅十八这类英雄义士是傻子,反而想要成为韦小宝的人才是最聪明的。 什么神功盖世、风花雪月,那都是编的,“钞能力”才是王道,没什么敌人可以敌得过几万两银票的功力。


韦爵爷一沓票子,恶人见了都得笑
所以当下的流量们不用像圈里的前辈那样单手上马,只要包装到位,不用苦修几年,只要几个月包装出道,慢动作+威亚+抠图+不念台词+干瞪眼+谈恋爱,这就是一部巨作。
最后,武侠片的没落并不是一个单一条件造成的,其中有来自电影新技术的外因,也有内部观众土壤的变化的内因,并且市场也是检验武侠片兴衰的重要标尺。


2003年,彼时还在香港打拼的吴京在刘家良的提携下演了一部真功夫电影《醉马骝》,在香港只有15万票房
如今的中国武侠片市场,内容匮乏,演员断层,再拍一部也就是中年人之间的混斗。 武侠题材的影片几乎只剩下了无休止的致敬和拙劣的模仿,我们足以从武侠片的没落过程中一窥中国电影的崩坏。
所以说,中国电影的崩坏不是从某一部电影或者一个精准的时间点开始的,而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规律。 但这个话题基本上每年都能引起无数网友讨论,这么一看,每年中国电影都得完蛋一次。



但这次,可能是真完了吧。 也说不定。
设计/视觉:壮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6 20: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业嘛,有行有市就有业绩。
没有产品的,或者说没有普遍性产品的行业,就是个死行业。我们的电影行业,真真正正已经死了两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6 20: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赵天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1-26 20: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缺导演编剧演员。电影电视剧都需要巨星,而巨星需要好老板好导演好剧本好演员。没有邵逸夫不会有邵氏,没有李翰祥不会有电影喜剧之王许冠文、梁家辉等;张彻捧红了王羽、罗烈、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带出了李修贤、吴宇森等,罗烈的天下第一拳在意大利美国、姜大卫新独臂刀在西德中南美洲等获得成功。没有王羽、姜大卫的成功例子,李小龙不会回港拍电影,之后更是席卷全球;胡金铨的风格对徐克李安又都有影响。。七十年代功夫片盛行,影响并培养出大量的影视台前幕后人才,从导演到武术指导到剪辑摄影等等。各种创意创新竞争,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袁和平早年在唐佳刘家良的武师队伍中,一直跟着张彻导演拍电影,之后离开邵氏捧红了成龙,之后是力捧甄子丹,在90年代又作为李连杰黄飞鸿系列武指,后来是吴京。80年代吴宇森英雄本色让周润发成为票房冠军,摆脱票房毒药;90年代李修贤又带出了周星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1-26 20: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人的自我修养在堕落。资本在腐蚀艺术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

帖子

9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4
发表于 2022-12-3 12: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很好,非常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2

帖子

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5
发表于 2022-12-6 14: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锄禾日当午,发帖真辛苦。谁知坛中餐,帖帖皆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帖子

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8
发表于 2022-12-26 07: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鼎力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帖子

11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0
发表于 2022-12-29 05: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

帖子

10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4
发表于 2023-1-5 21: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保住菊花,这个一定得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影吧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Template by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