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刚看完满江红,其实已经比较晚了,想必也难登上流量的快车。在观影之前,就知道评价两极分化,而且官方的“控评”行为确实令人作呕,不,令我作呕。看完之初,作为一个普通观影者没觉得它有多惊艳,但也没觉得多烂,这是实话,于是找了一些评价视频,想要激发一下思路,在将我自己的看法与其他人观点融合之后,发现如果只从框架上来看,值得长篇大论的地方并不多,可一步一步由粗到细的分析下来,是说的越细槽点越多。稍加整理后,得出这篇业余、主观的影评。搏君一笑,如若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不吝赐教。
《满江红》的定位,喜剧、悬疑、剧情,贺岁片。
从喜剧上来说,首先就不合适,将家国大义的故事戏剧化,确实不合适,不是不能,而是不合适,这对导演、编剧、演员都有极高的要求,稍有差池,就会遭到口诛笔伐,而且活该。其次,《满江红》的喜剧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说白了,一点不好笑,没有精妙的故事设计引发笑料,全靠几个喜剧演员台词上的取巧,以及演员本身给观众的固有印象,如果说它是喜剧,那可太失败了。这也许是个好事,这样这部片子犯下的错误,也就是贴错标签而已。
悬疑的部分,哎,我抹了把脸,不知所言。哪有悬疑啊,所有人的身份,几个回合就完全交底,唯一有城府的,也就是何立、秦桧两个人。所有的反转都是到时候了直接硬生生地告诉观众一件观众不知道的事情。所有的事件,不悬线索、不设疑惑,何来悬疑啊?
剧情上来说,大部分都很无聊,而且每个人都在低声说话,只有几个角色有明显的情绪波动,让剧情看起来很平淡,而且有很多地方逻辑不通。观众很大程度上,是靠豫剧的声音演出,和最后万人背诵《满江红》来提神的。
我人微言轻,就不说演员的问题了。
除了这些跳脱故事本身的宏观评价,对于此片,我最想讨论的是其故事本身以及具体情节等诸多细节。其中,既有我认为觉得设计的不错的部分,也有我觉得不吐不快的部分。写的不好,大家担待着看,如果有错了的地方,希望能指出来,我一定认真学习。
借百科影片介绍简述开端:南宋绍兴年间,岳飞死后四年,秦桧率兵与金国会谈。会谈前夜,金国使者死在宰相驻地,所携密信也不翼而飞。小兵张大(沈腾 饰)与亲兵营副统领孙均(易烊千玺 饰)机缘巧合被裹挟进这巨大阴谋之中,宰相秦桧(雷佳音 饰)命两人限一个时辰之内找到凶手。伴随危机四伏的深入调查,宰相府总管何立(张译 饰)、副总管武义淳(岳云鹏 饰)、舞姬瑶琴(王佳怡 饰)等人卷入局中,案件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场更大的阴谋。局中有局、人心叵测,一夜之间风云变幻,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开头没有毛病,使者被刺,宰相令涉案者一个时辰内查出真凶,案件之大、时间之紧、涉案者之冤,都让故事在最一开始就具备了十足的紧迫感。时间的限定,断案失败的后果所导致的人物情绪变动,都是推动故事前进、激发观众的一把好手。可后续故事中,鲜有人提到这一个时辰过去了多久,还剩下多久。张大、孙均等人只寥寥几次提及“我们只有一个时辰”这件事,而代表宰相的何立、武义淳以及宰相其他手下再也没人提过。一个本片的核心推动力,时间,就被这么白白浪费。
故事的中段,确实是反转频出,找到打更兵,被孙均一箭射死、追踪线索到后院,揭露张大共谋者身份、本想让瑶琴看信,不料被她吞入腹中、揭露瑶琴与打更兵共谋者身份、揭露武义淳身份和立场、瑶琴与何立同归于尽、张大与孙均合谋被破,张大死、孙均登上高位再次改变立场、以及最后秦桧替身的反转。
数一数,硬数说不定真能凑够官方所说的十二处反转,可这其中多数反转都是直接明牌的,直截了当的告诉观众,这个角色是哪个阵营的。
张大代表的刺杀阵营,除了最早被射死的打更兵以外,都是直接告诉观众“我们是一伙的,我们是好人”。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是太低级,过于直白,没有了阴谋阳谋的较量,没有了明线暗线的分工。二是用的次数实在太多,几乎每个人都是同样的反转方式,真的很容易腻,看到后面的角色,真的很容易想“这个人不会也是计划的一部分吧?”紧接着又想“还真是”。
武义淳代表的皇帝阵营,更是在手握瑶琴之后,与秦桧爪牙何立再无周旋,直接门前架上茶桌,更是亮出了御赐金牌这一张底牌。
何立,深入的说,我认为何立自己占一阵营。何立不想屈居于宰相之下,因此不断地想要抓住秦桧的把柄。何立表面逢迎秦桧,暗地里想方设法得到密信内容的行为,都是被其立场和动机合理推动的。
孙均,一直是摇摆不定的立场。首先,孙均并未表明过反秦桧的立场,一直都是想要晋升、想要活命的一个人。封喉王彪、射杀打更兵让我一度怀疑他是有意杀死身怀线索之人,要隐瞒什么,结果直到影片结束都没个结果,还是个墙头草。
秦桧,自不必说,老谋深算的狡诈匹夫,除了手下的两个聋哑人侍女以外,应该也不与其他人形成明确的友好阵营关系。
先不细说角色在各个情节中的具体行为,从角色塑造上来说,张大等人、孙均,是失败的。要么是其角色行为与角色当时立场和角色本身严重不符,要么是角色身份交代的手法太过低下直白,失去了明暗博弈的精彩;武义淳,如果要解释这个角色的行为,那就只能说这个角色本身就被设计成了一个蠢材。具体来说,佩刀屡次被夺、抓住一个重要资源(瑶琴)后就直接明牌。这些行为都可以说明武义淳被人就是一个庸才,乃至蠢材。可就这么一个蠢材,潜伏在相府多年,就在秦桧、何立眼皮底下没被发现?这又是角色塑造时暴露出的一个矛盾;何立,本片塑造最成功的角色,其立场了然,但是一步一步揭露出来的,直到后期,瑶琴与何立对手戏,才真正揭露其立场和目的,直到此刻,何立都没有正面肯定;秦桧的角色塑造因为其戏份相对较少,并没有暴露出多少矛盾,辅以演员的表现,也算是较为成功的一个角色。
众多角色中,最成功的莫过于何立,最失败的莫过于孙均。
一开始,孙均的立场就是听从上司而且害怕得知任何秘密而招来杀身之祸的副统领。为了向上司表忠心,完全不顾及与张大的血脉之情,而且处理与上级秘密相关显得谨小慎微,生怕多听一句话而引火上身。可当打更兵供出王彪时,王彪气急败坏,想要对打更兵动手,此时孙均毫无顾虑,一刀封喉,杀了王彪。无论王彪是否冤枉,孙均对王彪的上司身份没有体现一丝顾虑。被供出的王彪,已经是重要线索,这一刀也把顶头上司,秦桧要追查的线索给断了。刚铸下重错,打更兵在门口挟持张大,孙均又是自信一箭,把唯一的线索人物又给杀了。两次杀人灭口的行为,要么是孙均本就另有任务在身,要么就说明他就是一个做事不过脑子的莽夫。可后续的故事并没交代孙均有其它任务,而且在查到一些切实的内容的时候,孙均总是躲得远远的,也不像是一个莽撞之人。而且,当瑶琴吞下密信的时候,孙均试图用刀从她嘴里剜出来。张、武二人几句话就拦住了,先前杀伐果断、莽撞的孙均却不见了踪影。这里还要CUE一下武义淳,张大与瑶琴两人有男女之情,张大势必要拦着孙均,可你武义淳武大人不是也得要这密信给皇帝交差吗?你为什么也拦着?从立场出发,在这件事上你应该跟孙均意见一致啊,你们二人一人拦着张大,一人开膛取信,此信必得啊。以上的行为已经让孙均这个角色暴露出诸多矛盾。 后续,孙均立场反转,同张大一同谋划后面刺杀秦桧的计划时,张大一没有许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相诱,二没有说多少真正有分量、有内容的家国情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前方唯一的铺垫就只有孙均没有刮掉精忠报国四个字,孙均就这么潦草的,没有犹豫思虑的转变了阵营。以上种种角色行为之外,还有许多并未提及的细节,都让这个孙均角色更加自相矛盾,面目不清晰,又不是那种隐藏的很深,耐人寻味的角色。
最初,何立展现出的形象是秦桧手下的一个忠诚,且心狠手辣的形象。最开始,何立一直在监督张大、孙均二人对案件的调查,直到从刘喜口中得到密信,手中便有了秦桧的把柄。在这里,我有一问。何立是自己打的烟花,引来张、孙、武三人,也就是说,何立有机会把握三人到来的时间,也就有机会创造时间条件来查看刘喜所持的密信。为什么不趁机看了密信,或者准备的更周全,而是仅仅把信件压在砚台之下?提出此问,希望能有人对此给出解答或观点,我们继续说何立。拿到手牌之后,何立并没有像武义淳一样直接明牌,而是反手给张、孙、武三人设下一关,让三人陷入混乱,以获得更充足的拉扯空间。不料,密信被盗,后又得知密信被吞,只能跟众人去找瑶琴。之后,便是张大与武义淳联手,瑶琴用利器刺杀失败。瑶琴被捕,众人聚在宰相房间。此时必须有人承担责任,那就是刺杀失败的瑶琴和早已明牌的武义淳。对武义淳,何立以提供凶器为由问罪,当场杀死武义淳。可瑶琴还知道密信内容,为了抓住秦桧把柄,瑶琴不能死,可面对宰相问罪,瑶琴又不能活。何立拿出诡刃,让张大选,张大正犹豫,何立已经下刀——何立是可以控制诡刃的,说是听天由命,实际上诡刃所杀之人的命,都在何立手中。何立下刀,对宰相表了态,又让瑶琴活了下来。不等下一步指示,又以两人的关系入手,提审张大。之后,为了得到密信,何立答应了瑶琴手刃张大的要求。——关于这一段,有人提出,何立如此聪明狡诈的人,居然把刀送到敌人手里?岂不是自寻死路?对此,我进行了一波分析,各位容我卖个关子,在后面的部分,会一同带出。总之,这里何立对瑶琴的误判,让自己在此殒命。总的来说,何立的角色的立场是被事件发展变化所牵动变化的,并且其行为与其立场和动机相符,再加上演员的表演刻画,让这个角色成为了全片为数不多的、塑造完整、行为流畅的角色。
最失败和最成功的角色说完,说说张大吧。张大,从角色的立场、动机、行为来说,在前期没有什么好吐槽的,但角色表现或者说塑造的不足之处在于两点:一,关于张大的一切都太过直白,导致这个角色没意思;二,张大在影片最后拉拢孙均,甚至孙均本来就是计划的一部分,让这个角色显得愚蠢且草率。自从去下人里查开始,张大就直接明牌,直接把自己、刘喜、打更兵的身份交代了个明明白白。后来得到与瑶琴单独说话的机会的时候,又直接把瑶琴的身份一股脑告诉了观众。这种方式,把张大等人本应该有的一些神秘感、剧情本具备的一些悬疑要素丢了个一干二净。看来片方是真的怕观众看不明白,有心了。之后在秦桧面前,何立三言两语,张大就失了方寸,实锤了两人的关系,使得爱人受辱,自己受刑,几近满盘皆输。之后联合孙均时,张大说,孙均本来就是计划的一部分,可哪怕直到此刻,张大都不能确信孙均愿意与自己站在一边。哪怕张大说,孙均先前没有刮下精忠报国四个字的行为,是其良心所在,可按照张大的说法,这个计划最后的,最重要的一环居然有如此之高的不确定性,就让这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了?张大这个角色,作为穿起整个计划的人,没有远见,更没有担当。
以上角色行为浅析,除何立外,其行为能基本符合其立场、动机的角色,恐怕只有瑶琴、刘喜、打更兵了。这些角多是配角,戏份较少,可能也得益于此,才没暴露过多问题。
角色以外,带动故事前进的还有先后出现的五个线索:一个时辰、两把刀、一封密信、一首词。
一个时辰,如此得力的时间线索,既能推动故事前进,又能营造紧张氛围的前提,居然被如此忽略,现在想起,一个时辰什么时候用完的,我都记不起,更记不起一个时辰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我甚至记不起片中有没有说一个时辰时间已经到了。大概不算一手好牌把,但就这么好的一张牌都能忘在手里,实属不该啊。
两把刀,一把是何立的诡刃,另一把就是武大人腰间的佩刀。第一把刀用的有多好,第二把刀就用的有多烂。前面卖的关子,在这儿一并说与大家。
先说何立这一把刀。从这把刀出现以来,就一直在强调,红玛瑙,蓝玛瑙,按对生,按错死。何立用这把刀杀了一个歌女,以及武大人,以及捅了瑶琴一刀,但刀没锁柱(这也是何立这个角色塑造起来的一个点,想要瑶琴背下的书信,所以这里故意不杀)。杀武大人的时候,镜头里,何立拇指按在左侧的玛瑙按钮上,这个时候我以为是故意给观众看的一个细节,我还专心留意了。后来得知实际上是要同时按住两颗玛瑙才能锁住刀身。何立不会给瑶琴任何可用武器,因为瑶琴拿到武器之后无非三种结果,我们以何立的目的“抓住秦桧把柄,与秦桧制衡乃至压制秦桧”为出发点分析者三种可能。1.她真的要杀张大,对于何立来说,张大已经招供,何立对他的招供是否属实不感兴趣,哪怕没有招供,张大活着,可以拿人向上交差,张大死了,可以用张大自己的说辞交差,就算张大没有交差,瑶琴也可以在套出想要的信息之后向上交差,即使二位都死了,最多落得一个办事不力,着一种可能,何立用不着防;第二种可能,瑶琴持利器自尽。何立狡诈,可能看出瑶琴想用信的内容换自己一条命是假,也可能没有,如果没看出来,在他眼里瑶琴所做的一切都是想活命,她不会自尽,如果看出来了,此时的瑶琴还没告诉他信的内容,何立不会让她死;第三种可能,瑶琴反手杀何立,不用多说,何立一定不会给她这样的机会。基于此,何立不会给瑶琴一把可用的利器,所以瑶琴想让何立解开枷锁的时候,何立拒绝了,而给了她一把短刀。何立给瑶琴这把刀,不奇怪,因为他相信瑶琴不会用这把刀,她杀不了张大,更杀不了自己,她只能蒙一个,而且必错误无疑,再蒙再错,何立只要笑看这一切,如果有必要,身侧的两把长刀完全可以反制带着枷锁只有一把小刀的弱女子瑶琴。而跟随这把刀的反转,其精妙之处在于何立没想到瑶琴领悟了诡刃的用法,其不足之处在于,前两次用刀没有留下正确用刀的任何线索,明线暗线都没有,或者说留错了(比如我前面说的杀武大人时按下的是左侧)。何立的自信葬送了自己。
再说武大人的这把刀。武大人的佩刀屡次被不同的人夺走,最重要的两次,一次是打更兵夺刀挟持张大,另一次是瑶琴夺刀以死相逼,我就明白这把刀后面要有大作为,果然,最后刀柄之中藏着一把小刀,成为了瑶琴刺杀秦桧的重要道具。可我觉得这个线索道具设计和运用的远不如诡刃来的精彩。一来,太过明显,二来在没有任何暗示或者铺垫的情况下在后面变出一把小刀来。这一点只要添加一点点小小的设计,就可以让这把刀的线索不那么直白,僵硬。1,可以在先前的情节中稍微展示一下有这么把小刀。2.可以通过别人的嘴说出来,比如张大在安抚好瑶琴之后长时间拿着这把刀,这个过程中,可以察觉此刀暗藏玄机,然后在后面与武大人商量的时候设计对话:武“我是想一赌生死,可面见宰相之人都要搜身,如何寻得利器?”张武对视,拍拍已被武大人收回腰间的刀“小人愚钝,但大人难道不是已经有妙计在怀?”两人不再多说,再转到后面的情节。抑或是两人决定孤注一掷,张大说“苦于面见宰相,盘查严密,怎么能送上一把利器?”武大抽出腰间佩刀,张大疑惑“这么大一把刀,怕是过不了关”镜头给到刀,武大人台词暗示“此事交予我,你只管拭目以待”。方式很多,哪怕是瑶琴一直拿着这把刀的时候,发现了小刀的存在,偷偷拿走或者告诉张大呢,这么长的片长都拍了,就是容不下这十几秒的情节或者对话做一点点铺垫。
说到这一封密信,实际上是最重要的线索,不同立场的人都想得到这封密信。这封密信最初在金国使者手里,后来到了刘喜手里,又到何立手里,最终到了瑶琴腹中,瑶琴便成了那封信。最初宰相秦桧明面上要张大查凶手,实际上是查密信。调查过程中,孙均无论如何不想知道信的内容,甚至不想知道到底要找什么。武义淳与张、孙三人拿到密信之后,出于各自的原因,不想自己看信,此时大家还没明牌,都装作谁知道谁死。可正如前面所说,何立有机会单独偷阅此信,并且他也十分想知道信的内容,为什么不读?瑶琴吞下密信后,瑶琴便是密信。当瑶琴与何立同归于尽,本以为世上再无知晓此信内容之人,秦桧刚放下戒心,又得知张大还知道此信。之后,张大死,宰相令贴身侍女刮下墙上的密信内容,此时这世上知道密信内容的只剩下三人——秦桧、侍女、孙均。就算侍女是秦桧最信任的人,那先前屡次斩杀重要线索人物的孙均,为什么不怀疑?还擢升高位?秦桧你是真老谋深算还是老来糊涂?事后,孙均果然拿书信说事。虽然书信没有被送出去,可两位贴身侍女都被杀,手无缚鸡之力的秦桧值得被孙均挟持。
最后再说《满江红》这首词,绝对是导演编剧的大杀招。只要此等题材的内容在国内的荧幕上出现,无论片子多么漏洞百出,总能冠以大义。很多烂片中包含此类内容,也能斩获不低的评分。可能片方死都想不到,就是用上了如此杀招,居然还有人敢大肆褒贬这部电影。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略感欣慰的,因为终于有更多的人敢于直言了。从线索作用上看,这首词的出现也是没有铺垫,能算得上是铺垫的,也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张大等人的岳家军身份以及背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了。可这种铺垫并不是通过故事本身连接到最后的满江红的,而是借助观众的学识,通过场外因素联系起来的。这首词的出现,以及万人合诵的场面,我也看的激情澎湃,可细细想来,这一段也把本片的尴尬推上了高潮。怎么就突然要背《满江红》了?
《满江红》的出现打断了本来已经有所发展的剧情,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可也打断了观众的思绪。从角色性格出发,孙均逼迫假秦桧背完诗之后,我当时就心里在想“刺下去!刺下去!杀了奸贼!”在外面没刺,不要紧。回室内之后,还犹豫不决,还是假秦桧自己握着孙均的手把刀插入胸膛。本来,张大一行人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杀了迫害岳飞将军,祸国殃民的奸臣秦桧,最后,当我以为只有孙均继承了张大一行人的遗志的时候,孙均却说,张大等人的目的,就是把刀架在秦桧脖子上逼他背《满江红》?!我不能接受。如果硬要说,杀秦桧,是张大等人明面上的目的,而真正目的是逼他背《满江红》,那先前瑶琴以为自己得到杀秦桧的机会时,可是毫不犹豫,隔着屏风刺向秦桧的,这印证了,众人的目的,就是杀奸臣,为岳将军雪耻、正名。现在说他们另有目的,岂不是自相矛盾?还有一套说辞,为了尊重历史,秦桧不能这个时候死。就不说是谁又当又立了,张艺谋啊张艺谋,你记不记得,二十一年前你拍《英雄》的时候?李连杰饰演的无名与陈道明饰演的秦始皇只有十步之遥,为什么你没让无名杀了秦王政?不就是无名误得大义?为什么到为不杀秦桧找理由的时候,却是这么敷衍?哪怕剧情上,孙均身负重伤,已无行动能力;秦桧诱骗孙均,说自己死后,朝野必然动荡不安,天下大乱;或者孙均自己悟到,如果草率了解秦桧,非但不会让天下安定,反而会让国家陷入内忧外患。多少种方法、说辞不用,非要用一个什么让秦桧受天下人唾骂?
在看其它相关内容的时候,有人提出《满江红》不是岳飞所著,我并非此方面的专家学者,不敢妄言,这里暂且忽略这首词的真正作者。《满江红》的成功,是这首词本身的成功,是岳飞抗击外敌、秦桧陷害忠良这等慷慨悲歌的情怀,而不是你电影《满江红》的成功。在影片后段,片方试图用这首词和岳飞将军的事迹欺骗和绑架观众罢了。
以上是我对《满江红》这部电影的大部分看法,希望诸位批判着看,欢迎讨论,莫要引战,如果有其它独到的看法,或者发现有说错的地方,希望诸位不吝赐教。 作者:_清容_ 《满江红》 纯粹的主观评价 出处:bilibil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