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地球2》影评
在文章的开头,我要首先感谢我们开明的团委组织,广泛听取了广大团员的意见,组织大家一起去观看了《流浪地球2》。这是一次非常好、非常成功,我个人也非常喜欢的团委组织活动。我个人认为这是中国电影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看了就让《流浪地球2》后劲很大,脑子一直嗡嗡的感觉必须得说点什么。
我将用三个部分来分别表述我的《流浪地球2》观后感。
一、传统优点
第1个部分就是《流浪地球2》的传统优点。
从服化道方面《流浪地球2》的剧组是下了真功夫的。多数大型机械都是真实建造可以驾驶的所有的宇航服都是真实可穿戴的,可以说是开辟了中国重工业电影的独立门类。
参演的演员们演技真实,人物湖光完整,人物塑造立体。
剧情节奏紧凑,故事完整,危机感从不断绝。
实际上这一类优点还可以详细的列举很多,可以更加深入的分析出很多细节。不过其他的影评对这一部分已经总结了很多了,所以我就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实际上我之所以把这部分优点归类为传统优点,是因为这一类的优点是所有优秀电影的共同点是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只有做到了这些,电影才可以说是站到了佳作的基准线上。
二、存在的不足
垃圾电影通篇都是难看的,我们只能从中找亮点,优秀的电影通篇都是好看的,已经有资格让观众来挑刺、找暗点了。因此这部分影评说一下,观影下来我觉得影片还存在着不足。
影片的最大不足就在于信息量太大造成了事实上的观影门槛。
1、科幻设定、科学基础方面的门槛
这种门槛有两个方面,第1个方面是科幻设定科学基础方面的门槛。
影片出现的很多科幻概念和科学基础知识,缺少一个快速的,形象的。通俗易懂的简要介绍。我知道对于主创团队、受教育程度较高、有一定科学功底或是有科幻作品阅读经验的人群来说很这些科幻概念基础,甚至比较老套,一看就能懂,所以不需要过多介绍。
但实际情况是,还有很多很多人,他们因为现实的引力太重,忙于自己的生计。没有时间、精力,甚至没有机会接触过这些飞扬的思想。电影里出现的科幻概念很多,科幻点子也很妙。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所有的这些科幻概念都是第1次接触。对于第1次接触的人来说,这部电影信息量太大了。
实际上单纯的信息量大问题可能还不严重,更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些概念缺少一个通俗的解释,把科幻概念和现实生活之间搭起一个稳固清晰稳固的罗辑桥梁。
这就导致一部分人看不懂,甚至会在电影院睡着。
但是我有一个倡议,就是咱们这部电影的爱好者,在推广电影的时候,千万不要抱着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去责备看不懂的人。说什么你看不懂,是因为你水平不够这种话。在推广这部电影时,我们要学习先锋队是怎么要求自己的。
实际上我所说的观影门槛,其实并不是一个纵向的水平高低的门槛,而是一个横向的分类的门槛。打个比方来说它并不是,我是大学文凭,你是小学肄业这种纵向的水平高低的门槛。而是学理工科和学文学的这种横向的分类的门槛。
2、观影经验、影视语言方面的门槛
第2种门槛就是观影经验方面的门槛。
除了科幻方面的门槛之外,这部电影存在的另外一个门槛,就是观影技巧方面的门槛。电影的镜头叙事很成熟,故事的节奏也很快,再加上总共有3或者4条故事线在交错趋势,这就导致不经常看电影的观众们有点适应不了这种快节奏的叙事方式。
叙事成熟,多条故事线交错前进,把信息量大的故事在短时间内讲好,不花太长时间煽情。从影视艺术的方面的概念上来说,这其实是一个优点。
但客观情况是,很多观众平时看的比较多的是电视剧,电视剧因为时长很多,所以他的镜头语言没有这么快的节奏。很多剧情或者新出现的概念都跟都能够通过演员的台词给你仔细讲清楚。甚至是有点啰嗦,被部分观众们称为水时长。这种客观情况是《流浪地球2》的这一特点变成了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
稍微举个小一点的例子。比如说在月球上刘培强去见自己师傅最后一面。最后没见到师傅,却见到了一个陌生的法国人,最后离别的时候,这个陌生人隔着头盔戳了刘培强的额头三下。部分观众就在就很疑惑,这到底什么意思呀?对于观影经验丰富的人来说,法国人通讯的姿势和无奈的动作很清楚的表明了,这是刘培强的师傅请求他代替自己给刘培强做的最后道别,但是对于观影经验不足的人来说就很奇怪,一个陌生人为什么要戳他额头三下?戳额头这个事情也算是一开始就埋下伏笔,并且前后呼应的。在影片当中出现多次。有的观众不理解,说明他可能前几次的戳额头都错过了,最后刘培强在空间站上隔着玻璃的那次戳额头,估计他也注意不到。
对于观影经验比较足的人或是看过编剧知识类书籍的人来说,类似的镜头第1次出现的时候就知道后面可能会有呼应。
3、多国语言
影片中每个国家的人都在说自己的语言。听不懂这些语言的观众必须看字幕了解意思。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靠字幕组常年看国外电视剧的人来说算不上缺点。反而增加了我的代入感。
但是也要注意到很多观众,他们没有这样的观影习惯,他们的阅读速度没那么快。甚至在我们广大的农村。还有许多超过50岁的人,他们只有小学文凭,识字量只有几百个甚至几十个。
电影应该配合他们的观影习惯做出一点改动。可以推出两个版本,一个版本就保持现在这样。另一个版本,所有的对话全部采用中文配音。
三、新优点
想必大家等这个段落已经很久了,优秀的电影已经有资格让观众来挑刺了。但是这不止是一部优秀作品,文章一开头我就说了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神作,那我就得说清楚《球2》和其他优秀作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值得这样的“神作”这样的高度评价。
1、想象的共同体
实际上本篇所表达的更高层次的新优点,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影片准确的表达出了例如宗教、政党、国家这一类的各种人类组织都是人类想象的共同体。比如说影片当中的联合政府,它的存续是需要全体人民的认同的。当流浪地球的计划得不到全体人民的认同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人类内部冲突。
那面对人类内部的各种反对派系联合政府是怎么办的呢?联合政府是不是觉得我有枪有炮有军队,我直接把这些反对派物理消灭就行了?虽然我们经常玩物理说服的梗,但我们知道,暴力只能消灭人,真理才能说服人。
面对内部冲突,联合政府一直在用科学实验和实证努力说服争取全体人民群众的支持。但争取人民群众的认同可不容易啊,影片前半部分的主要困难就在于争取人民认同的困难。(这很主旋律啊)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为了争取人民群众的认同为了争取全人类的团结,有的组织,有的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是全人类的先锋队。
团结是需要代价的,那大家都在观望,甚至出现内部冲突的时候,谁先来负这个代价,谁来冲在前面。这就是我们的先锋队啊。
我想起了98年特大洪灾的时候,记者问过现场的官兵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有的战士手臂上系着红绳,有的战士手臂上没有。
答:手臂上系着红绳的是党员,灾情紧急要用身体堵住洪水的时候,党员先跳。
2、做群众工作
争取人民认同到底有多难呢?以下是争取人民认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首先,你的主张是正确的,(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第二,你的方案有利于人民,(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进步)。
第三,你得带头,你得付出团结的代价,(拥有一个能够保障以上两条能够执行的坚定组织)。
必要不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以上的3点你全都做到了,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只要以上3点你有任何一条没做到,你就一定成功不了。
看到这里有的观众可能会认为,啊,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怎么这么难啊?哎呀,反正我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我联合政府有枪有炮对那些反对派我直接物理消灭就行了。
3、群众工作的必要性
真的能够这样吗?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能不能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呢?
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一起结合电影设定和历史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要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
3.1、即便是正确的主张,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
如果联合政府对反对派进行了残酷极端的镇压。反对派就会消失吗?按照电影的设定,流浪地球计划的主要反对派是数字生命派。他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数字生命派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思想是杀不死的。联合政府用极端的手段来镇压,那普通人会怎么想?普通人只会觉得:你看你看,他急了,他急了。数字生命派肯定说对了呀,要不然联合政府怎么会这么着急杀人灭口?这个联合政府搞什么狗屁流浪地球计划根本行不通。把环境破坏的这么厉害,把我们的生活搞得这么艰难。还不如让我们安安稳稳的过完太阳骇闪之前100年的最后快乐时光。
这样想法的普通人多了,数字生命派恐怕是杀都杀不完哦。双方冲突会越来越剧烈,手段会越来越极端。联合政府内部恐怕只会遍地烽烟。最后的这100年恐怕是太阳还没有太闪,人类就先自我毁灭了。
就算我们假设联合政府运气好,用暴力手段把反对派全都镇压了。流浪地球的计划得到实施。但你已经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监督,你怎么保证你永远正确呢?这一次流浪地球计划正确了,下一次呢?联合政府怕是要退化成一个反动统治阶级。
在数学、物理中有时候你运气好用了错误的手段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但是在政治生活中,哪怕你的目标是正确的,只要你使用了错误的手段,你的结果一定会变形。我们甚至可以说,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否定义了什么是正确。
3.2、没有人民的认同,你什么事都做不成。
前面的第1点,实际上说明了没有人民的认同,你想做好事也做不成。做坏事总比做好事要容易一点吧?那如果我是一个反动统治阶级,我不需要争取人民的认同,我就想维护自己的利益,做点坏事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吧?
正好最近我看了觉醒年代,就给大家讲讲这段时间的故事。
日本帝国主义者想强占中国的利益提出了21条,最后起效了吗?中国老百姓不同意啊。
北安反动政府内部的一些卖国贼想签巴黎合约,签了吗?没敢签字啊,因为五四运动老百姓们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从剧中我感觉到初期北洋政府是一个稍微讲点体面的反动政府。他也抓学者,也抓学生。但是他会因为扛不住社会各界的舆论谴责,把这些学者学生又放出来。
后期的北洋政府和之后的民国政府就不一样了,这些反动派仿佛是突然想起来,他们能够不争取人民群众支持的底气在于他们有枪有炮。他们觉得之前的统治者被一小群学者和学生搞得焦头烂额,就是因为对这些书呆子太软弱了。所以面对学生游行他们开枪扫射(三·一八惨案,《纪念刘和珍君》)。学者演讲,他们用手榴弹炸死(闻一多)。他们搞清党运动,大肆屠杀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他们在江西红区搞三光政策。
而最终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体面点的北洋政府倒台的也比较体面,而不体面的民国政府倒台的时候,那是一个轰轰烈烈,尘土飞扬。
当真理拿起枪炮之后,比反动派更有武德。
3.3、有了人民群众的认同,你什么事都能做成。
这种例子在我们的近代史中很多。在电影后半段有一个引爆月球的自杀式任务,为什么报名的人会那么多?为什么老航天员喊了一声,50岁以上的人执行任务,所有的航天员不分国家,不分民族,马上就认同了这条命令。
这是因为在电影的后半段流浪地球计划已经获得了绝大部分人民的认同。人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面对这种自杀式任务,每一个执行任务的人都明白他们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而牺牲,他们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和他们站在一起的同志。
我们看到这里并不会觉得虚假,首先是因为只要我们读党史就能发现,现实世界确实存在很多这种为了更远大的目标而自我牺牲的英雄人物,这为我们打好了基础,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其次才是因为电影的情节设置合理,情绪调动充分等原因,
以上的这一系列新优点才是这部电影最独特的地方。这这种特点在其他的所有同类型优秀电影中都找不到。这是我看到的第二部,把我们新中国独有的先进意识形态讲得如此接地气,如此现代化的好电影。所以这部电影一出现,二鬼子们马上就急。
四、对不足改进的建议。
1、关于马督工的建议
我想到了睡前消息,马督公对这部分的这部电影的影评。马督公的意思是把这部电影比成是肉夹馍的话,肉就是电影里面的科幻设定和科幻点子。馍就是生活化接地气的内容。这部电影总体上是很优秀的,有资格让观众来挑错了。他觉得不足的点就在于这部电影肉太多,馍太少了。科幻电影和现实生活当中对接的点比较少,这就导致一部分人理解力不足,代入感不强。
他建议在电影当中再增加一些关于真实生活的细节。再增加一些关于普通人加入数字生命派的过程,说明数字生命派为什么对普通人有吸引力。
但是我觉得他的这个方案不可行。就像我第二部分说过的,这部电影两方面的观影门槛都在于信息量太大。
我猜这部电影成片刚刚剪出来的时候,说不定有五六个小时。但普通人看电影的注意力保持三个小时已经很极限了。所以主创团队拼命的剪裁,使出浑身解数才把电影剪裁到只剩三个小时。整个过程当中,导演肯定在大家的劝说下多次忍痛割爱。
并且主创团队为了让普通人的注意力保持住,在每一次危机节点都加入了倒计时。使用倒计时,人为的将电影的总体结构和章节分出来,努力让观众的注意力在一个又一个人类的危机中保持三个小时。
按照马督工的这个方法,你再加东西进去里面,信息量就更大了,电影时长怕是要达到4个小时。虽然像我或者督工这种观众都习惯了高强度大密度的信息流,甚至感觉很爽,但是如果信息密度太大,会进一步减少这部电影的受众的。
马督工说的肉太多,馍太少的意见我是认同的。但是我没觉得这是缺点,因为我就喜欢吃肉。但我的建议是反过来不能因为肉太多膜太少而去加膜,这样这份肉夹馍量太大了,会把我吃撑的。
我也不建议分成两部电影,这样的话故事不完整。
2、我自己的建议
我的建议是:首先,在电影之内,对这种新出现的科幻概念,在电影里面做一个简单扼要的说明。在说明这种科幻概念,最好要配要搭配形象的动画,让观众们以最快速度接受这个新概念,以最快时间把这个新概念和自己认知的现实世界建立起逻辑桥梁。
第二,电影之外,比如说纪录片周边或者是相应对应的科普书籍当中,可以把这个概念介绍的详细深入一点。这也是对国民的一个很好的科普活动。
关于第2个不足就是观影方面的门槛,这个在电影之内是没法做改进了,至少是我想不出来。叙事成熟,多条故事线交错前进,把信息量大的故事在短时间内讲好,不花太长时间煽情。从影视艺术的方面的概念上来说,这其实是一个优点。如果我们这部电影为了适应电视剧观众的观影习惯,把这些都改成慢节奏的,相当于把自己的优点给去掉了,所以不能在电影内修改。
我想只能在电影外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电影里面的几个重要情节,在做电影宣发的时候,可以做成短视频,把人物的这种心态变化或者传承讲清楚。周边产品、周边书籍,也可以更细致深入的讲这些东西。
这样才可以把这种科幻重工业硬科幻电影的受众拓宽。
最后我想说一点电影之外的东西。
电影是一种商品,它必须考自己受众的供养才能盈利存活。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在大城市,满江红就越是打不赢流浪地球,也证实了前文一系列关于观影门槛的分析。
但在有这一系列观影门槛的条件下,《流浪地球2》居然获得了三、四十亿的票房,这种成绩在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如果《流浪地球》在2010年出现,其结局只会是叫好不叫座。这仅仅是电影主创们的胜利吗?这也是我们这一类型观众的胜利,我们是“三”小鬼、战狼、网左、自干五、小镇做题家。
关于电影之外,可以分析的东西还很多。为什么《流浪地球2》可以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甚至中国电影的里程碑,除了电影本身的优秀之外,更多的原因实际上在电影之外。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这些内容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表述。本期点击量过1万,我将在一周内更新下一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