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地球2》充分证明了中国可以讲好的科幻故事,可以讲中国式的科幻故事,而且《流浪地球1》的成功绝非偶然。《流浪地球2》在科幻这个题材里精准有效的传达了中国价值,这是其他影视作品几乎都没有做到,或者说没有做好的地方,这太难能可贵了。
科幻要讲什么
人类所有的故事讲述都有迹可循,最初,也是最核心的故事就是所有文明圈的神话集合。近代,科学进一步发展以来,当人类不再相信宗教、不再恪守传统。“我们是谁?”和“我们从哪里来?”这些本来已经被成功解决的问题,开始被科幻的讨论所取代。如果用“哲学三问”来框定这次讨论可能不那么严谨,但是应该更容易理解和讲述。虽然科幻好像更像是专门去讨论“我们应该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可哲学三问的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体的。假如“我们应该到哪里去?”有新的答案,那么“我们是谁?”和“我们从哪里来?”也会有新的答案。
新时代的人失去了对宗教和传统的兴趣,艺术创作的故事才是他们真正的精神家园,而科幻故事以其科学现实层面的先进性更是人们竞相追逐的焦点。科幻就是这个时代的新神话。
神话的功能就是传达人的生存原型和核心价值。《流浪地球2》表达了很多中国的价值,下面我们简单说说。
群体永生观
永生有两种,个体永生和群体永生。流浪地球计划就是一种追求群体永生的价值表达。片中也有一个“移山计划”,愚公移山的故事里,“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也是一种群体永生的表达。
《流浪地球2》中,刘培强为儿子争取进入地下城的名额,女宇航员手臂处藏着孩子的照片,50岁以上的老同志自愿人工点燃核弹。这些情节都在表述一种群体永生观。
父子传承,师徒传承,一代人为下一代人拼搏奋斗,这就是中国式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网上有这样的讨论:“50岁以上的老同志人工点燃核弹,这样做是否公平?”这讨论很可笑,先不说老同志都是自愿的,在中国,集体或家庭面对危险的时候都是老者挡在幼者之前。我们是不是掉入了一种西方的思维陷阱,什么时间点都要先讲讲公平?引爆核弹关乎人类的命运,如果在某个时间点上讨论公平也许有价值,但是放眼整个时间线上的人类共同命运,显然50岁以上的人去人工引爆是更合适的,这种层面的讨论早已超越了某种公平。中国的群体永生叙事价值高于个体永生。
夸父与普罗米修斯的握手
中国文化没有崇尚宗教,而是相信祖先。祖先引领我们追寻太阳,祖先的身躯化成山川河流,祖先盗来火种造福人类,祖先开天辟地赢得了时空。危机来临,祖先先站出来为了解决问题不惜牺牲自己,我们则永远供奉他,当危险再次来临,下一代人站出来去走祖先的路。
当各国顶不住压力都放弃发动机的建设的时候,中国独自站出来进行月球和地球两个发动机的双向验证。李雪健的下属问:这样公平吗?试想一下为人类做出过伟大牺牲的夸父、普罗米修斯……他们想过所谓公平的问题吗?
世界面临共同危机的时候,我们怎么解决,提一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是能把科幻故事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了。
以人为本
马兆和刘德华一起重启服务器,马兆临死前说:没有人的科技,没有意义。在《流浪地球2》的结尾,刘德华和女儿实现了AI生存,MOSS也承认了自己制造了之前的所有灾难。不能单从MOSS是反派,就认定《流浪地球2》是以人为本的。但看一下刘德华得知MOSS是反派的表情和刘德华刚刚上传就和女儿一起输入密码拯救人类来看,即便成为了AI人类,还是和AI有区别的,以至于MOSS会把AI了的刘德华称为一个变量。很期待第三集AI刘德华会如何展开,如何传达价值。
殖民是西方经典科幻反复讨论的命题之一,《流浪地球2》的创新与浪漫之处恰恰在于不放弃地球,以球为本。没有以人为本的理想难以有此创意。
最后
《流浪地球2》没有落入西方科幻的传统语境,讲述了属于中国的科幻故事,传达了中国的价值。科幻可以说是新时代各个文明输出价值观的高地,说《流浪地球》在此高地上插了一面旗不过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