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简单的答案,大家都变“强”了,也变“弱”了。
强在于:当下的辩手太聪明了,面对一些决定输赢的核心争议他们会寸步不让。
弱在于:过度的前端前提的讨论阻碍了辩论的延展过程,特别是进入到“论述部分”的阐释精彩度,我认为这是区别所谓“明星辩手”和“熟练辩手”的门槛。
1、比赛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从定义——前提——事实——价值的路越来越难走,大部分比赛连第一道坎也跨不过去。
这边做一个时代的对比,我相信大家都看过黄执中“人生历练嘛,历练嘛”的名场面,可我们分析一下双方前场的论和交锋。
辩题是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正方世新的论:评价好坏,看行为本身,而不是看结果,举了一堆行为好,但是结果不好的例子,比如成绩不好不代表上学不好。然后创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没了,就没了!你品一下。
反方的论:标准:创业能否实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创业应该心无旁骛,不能兼顾。就没了,你敢信?全篇一辩稿,没有一个数据。
双方这样的立论,和信息量,放在今天,哪怕是一场大家都瞧不起的普通网辩比赛,也是难以相信的。
至少,反方会多出(我随便乱说的数据):
(1)比如80%的大学生创业都是失败的。
(2)70%的大学生创业之后都是后悔的。
(3)60%的大学生创业后后悔没认真完成学业。
(4)70%在大学创业的大学生都没有做好充足准备。
等等等。
现在随便一个网辩的选手,都可以把数据糊在黄执中脸上,
“你说他们是历练,为什么他们自己后悔了呢?”
“你说他们是热血,你有论证吗?”
“我方有数据证明大学生不能兼顾创业和学业,你有吗?你有吗?你有吗?”
“凭什么只有创业是历练,其他的历练不行吗?就算创业是历练,你有证明对大学生有好处的数据吗?你有吗你有吗你有吗?”
根本不需要装b破剑宗,一个数据就能破剑宗。就算破不了剑宗,我也可以把剑宗拉成和我一个水平,把比赛拉成泥泞。加入这些部分,这场比赛不可能成为名局。
我们再来看,黄执中结辩时候需要处理的战场:(1)创业有可能失败。(2)创业和学业不能兼顾。没了!就没了。
试想一下,各位自己在打任何一场结辩的时候,会有如此长的时间,只需要处理两个如此清晰的战场,甚至没有任何所谓的数据、模型、机理、定义战、解释对方打的稻草人、摘对方扣的帽子、前场一辩的嘴瓢、二辩的失误、三辩的不统一、等等等,你可以用三分半,单纯论证两件事。
何其有幸?
现在的辩手太聪明了,比如一道题,大概是面对注定的荒谬,要不要反抗。99%的比赛就会争执,荒谬能不能反抗成功。
因为如果能成功,反抗就似乎有巨大优势,不能成功,似乎反方就有巨大优势。能不能预测未来,双方就会争未来能不能改变,能改变,就有巨大优势,不能改变,就没有巨大优势。
争夺的过程就会相当乏味枯燥。
当下,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量比起以前,大大增加,我下个断言,增加的信息量已经超过了辩论赛可以承载的容量。
这带来的不是真正诚恳的讨论,而是,我赶快“推论”,推完了,我赶快“结了”,马上跑了“推战场”,对方还沉溺上一个战场的时候,我继续往下跑,说“我都问第二遍了,你怎么还不回”,然后对方还不回,我又结,我又往后跑。
只要我跑得飞快,对方就跟不上我的信息。
由此,信息量增大,不一定是好事,其实反而降低了辩论赛的“讨论性”和“观赏性”。
<hr/>
2、当下辩手的平均水平远超任何一个时代。
其实NBA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乔丹那个年代,角色球员水平有限。当前时代,球员的平均水平大大提升,特别是角色球员的水平大大提升,对于比赛的影响力更大,而似乎明星辩手对于比赛的统治力不够了。
比起那个举国体制的时代,当前无论是辩手的数量、还是训练量、可供学习的资料量,都大大提升。我了解的篮球活动也是这样,之前没有发球机的时候,投篮完自己捡球,累的要死,跑去捡球可以瘦三圈,一上午,顶多投一百个三分球。有了发球机之后,一个训练期可以投一万个三分球,这是之前想都不能想的。同样的,在这个“三开”是常态,“五开”如喝水的时代,大家的基本辩论技术可以说是大大提升了。
顺带一提,我个人觉得这也是香港地区辩论有所衰弱的原因,之前香港地区的学校来大陆,直接就是强队级别,近年却成绩一般,我觉得主要的原因就是香港地区的学校没有怎么参与疫情期间网辩井喷的这三年,当然,这是个人猜测。
所以,我很多年前看到有一个说法是,明星辩手和普通辩手的“段位”是有生殖隔离的,在明星辩手面前,普通辩手根本赢不了一场比赛。但目前看来,更可能是,谁输给谁,都是正常的。
要知道,一场精彩的比赛,是需要互相成就的。对方不能太菜。要知道,哪怕是胡渐彪,去随便一个学校打新生杯打新生,也不会好看,因为双方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交锋。双方也不能都太强,僵持的状态,不会有“击破”的爽感。最好就是,对方得菜得恰到好处,对于我的攻防,都能有来有回,然后回了之后,每次再被打爆。如今能满足这样的条件,越来越难了。
<hr/>
3、明星辩手没有之前“有星味”了,是因为属于明星辩手的“核心特质”在当下的辩论活动中未得到有效训练。
我认为辩手的核心特质就是诠释能力,目前比赛,过多的攻防是“前置的”,比如:数据攻防,我丢三板斧,总能扔中,普通攻防,我直接对冲,总能拉平。而一个例子,我用我的持方,换一种方式,去诠释得精彩,这件事情,要么用不到这一步,要么吃力不讨好。
篮球活动,哪怕裁判球球吹我犯规,强的人也能直接把球扣进去,把人扣翻。而辩论比赛,再强的人,是你扣翻他还是他扣翻你,也都是评委说了算。评委的反馈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辩论是有环境的,有版本的,这是个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就和炉石一样。如果全是快攻,慢速没墙活不过七回合,就不会有控制。如果黄执中说历练历练,我说年轻人99%都不开心你没数据,评委判我赢,说对面口说无凭,辩圈就出不了下一个黄执中。判准是什么,什么就强,数据能赢,数据就强,金句故事能赢,金句故事就强,辩手就不会追着要数据包,而是要金句包,要故事包,情绪能赢,情绪就强,明星辩手就个个都是煽情好手。我们说缺明星辩手,无非是现在这套体系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那批人,打出来没那味了。
再有,技术精进的叠加,不是一个使得比赛更精彩的过程,对面不会受身,我会,woc,好精彩,我第一次知道,辩论,还可以这么打!对面不会打自由辩,我会自由辩排炮,woc,好精彩,我第一次知道,辩论,还可以这么打!可是受过来受过去就没意思了啊,对面七层浮屠塔,我九宝琉璃塔,就没意思了啊。对面技术上来了,我技术也上来了,就是“你强推”vs“你强结”了呀。
<hr/>
4、为什么吃力不讨好呢,因为比赛重“攻防”,轻诠释。
我个人最近有一个体会,就是可以大家开评委开得多了,评委越来越“谨小慎微”了,带来的不良影响是,评委越来越不敢去【相信】了。
就是,如果是一个尚未被辩论污染过的清澈的耳朵,听到辩手一段精彩的“诠释”,应该是,哇,说得好。
但我感觉目前评委是给自己的心灵穿上了铠甲,第一反应更倾向于“真的吗,我不信”。
而对于一些数据、实然上的举证,会更加【敢于】相信。这就使得我上面说的,诠释能力变得更加吃力不讨好。
当然,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诠释能力不足,导致评委不信,当然也是重要因素,但是相较于“实然举证”,用起来技术门槛更低,取得效果更好,“拼诠释”显然是【性价比】更低的选择,尤其是在辩手的初期。
而往往,大家在重复性的网辩训练当中,形成自己的习惯体系之后,一周三赛、四赛、五赛、加固了初期养成的习惯,就不会再有精进的可能性,也就止步于“熟练辩手”而非“明星辩手”。
因此,我的设想恰恰大胆:辩手要敢于不回攻防,辩手要敢于做“诠释”,评委要敢于【相信】。说实在的,目前打的太多攻防是无意义、错位、稻草人和扣帽子,但一一去解释无疑使得比赛变得难看。就比如笔者最近打了一场黄金联赛,聊“电影保护月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是利大于弊。反方认为,正方需要论证,把作为潜规则的电影保护月变成明确法律条文,才能证明利大于弊,我寻思这凭啥啊,我花了半天的时间把这个破攻防打下去了,评委说:哦,打下去了,那就对双方都没有意义了。
这不离谱吗,对方出一个点,我花时间打下去了,然后就没用了,也不算我占优。但我如果不打,我就劣势?
我觉得太多比赛,就是疲于奔命干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
而任何一个不打的攻防,评委也能通过“你不回,所以判给对方”的白制裁思路,有理有据评出一场比赛。
我最近看我一些好朋友的比赛,都感觉他们好急,每场比赛对于每个攻防锱铢必较,生怕漏了一个,肯定就会输掉比赛。
诚然如此,但我恰恰想通了,如何突破瓶颈?为什么这个时代大家难以变成明星辩手?
因为大家不敢输。
辩手要先“敢于输”,才能学会赢。
不要对攻防寸步不让。
有的无聊攻防,就不回,交由评委,让他判你输,我输就输,无所谓。
一场好的比赛,应当思维的深度尽量趋同,双方在有意义的层面展开交锋。如果你的思维深度够深,不需要让对方的浅层稻草人影响,根本无妨。
如果还不够赢,就再深一些,再厚重一些。靠层次赢,靠理念赢,不靠技术赢。
最后,引用脱口秀大会5里面,评价我最喜欢的脱口秀演员庞博的一段话,作为结束:
“五季了,他每季都在突破他自己,而且你发现他,是那种,不是在卷,也不是在躺,他是在改变,他每一场都在改变。所以他好像不是在比赛,他是在很享受这个脱口秀的舞台”
如何从重复的比赛当中,突破瓶颈?成为所谓的“明星辩手”?
先放下执念,敢于【改变】
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