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某明星多次嫖娼的消息一传出,娱乐界一片唏嘘,为什么明明长得又帅又多金,前途无可限量,却不肯定找个女朋友好好谈个恋爱,而要选择用这种方式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看到,不管在什么领域,有钱有权前途无量的一个人,往往会选择一种很奇怪的方式去犯错,最后导致众叛亲离的局面。
这看不懂的背后,其实有可能是一个人自我尚未诞生的迹象。
02
先从李易峰的家庭讲起。在父母的口中,李易峰就是一个大孝子,妈妈是一名大美人同时也是一名全职太太,爸爸是普通的工薪阶层。
从小妈妈就教育李易峰不要吃路边摊,不要吃零食,而李易峰也养成了不吃零食的好习惯。
李一直是学校的好学生,成绩优异,是班干部和校足球队主力。这样暖心,孝顺的孩子,为什么在感情上不能稳定?
我们要小心的,往往是那些看起来在和睦的家庭里长大,从小就是乖乖优秀的孩子。
为什么?
03
美国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茨 科胡特提出一个叫“内聚性自我”的概念,这是对抽象意义的自我的概括。
当一个人能真实地展现意志,并深信自己的意志基本能够实现,也就是说,这个人能自己做选择且能实现自己选择的意愿时,一个人才算真正地活过,这个人才叫拥有“内聚性自我”。
当一个拥有“内聚性自我”的时候,就说明这个人的自我诞生了,ta能在什么时候都相信自己,有一股稳稳的安全感在内在去坚持自己的选择,所以是自由的人生,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的人生。
而当一个人的内聚性自我尚未形成是,这个人会把局部的细节当成是整个自我来看待,会非常注重细节,觉得只要在某一个细节上出错,那就代表整个自我的意志被杀死了,就失去整个自我了。
举例,当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发出一些意愿,ta想拿眼前的玩具,ta在努力挣扎着要自己去拿,但是ta的手太短了够不着,父母看到后第一时间就帮孩子把玩具拿过来。此时孩子非但不开心,还拒绝要他们手里的玩具,转而要自己挣扎着颤巍地走过去拿玩具,父母不理解,骂孩子不听话,动来动去(也许孩子在拿玩具的过程中给大人也制造了不少麻烦)阻止孩子自己去拿玩具。
逐渐地,这个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是自己发出的意愿,父母都会替自己完成,而自己想要自己去拿的意愿父母都不给自己去做,这样的次数多了后,孩子的发出的无数个自我的触角都被折断了,孩子就无法整合看见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这些触角都被父母的“不允许”所折断了。
由于孩子这时还没有能自我整合的能力,所以孩子就会在内心里认为,自己的自我都被杀死了,每一个发出的意愿,都不被看见,不能被实现,所以慢慢地,孩子的抗压能力和情绪都会变得越来越差,于是孩子会变成一个很乖——不去争吵的孩子,可能在社会功能上非常优秀,成绩优异,听话温顺,因为他们是为了他人的意志而活,为了符合父母眼中期待的“优秀”,ta自己内心的自我早已被杀死了。
没有形成自我的人在压力和情绪管理上能力都很差,只要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就代表这件事情上的“我”被杀死了——重复了小时候的感受。这是一种很糟糕的死亡焦虑,为了能把这些焦虑排解出去,于是就要找个人或事情来怪罪。
04
于是,当一个明星叱咤风云时,随之而来的压力也会非常大,一个没有形成内聚性自我的人对于压力和情绪管控是非常差的,他需要找一个焦虑排解的出口,那就是嫖娼。
他可以怪罪这件事,都是因为一时的贪念,贪玩,被诱惑,或者直接怪罪,要不是这件事,我还是好好的。
总之,能找到外部归因,绝对不进行自我的内省和觉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死亡焦虑排解出去。
也往往是出现了这样的人生大转折,摔倒了谷底,一个人才能真正地去会看自己的过去,是从怎样的家庭里走出来的,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自己。
一个天真贪玩的小孩子,不能吃路边摊不能吃零食,读书要好,踢球要棒,那本性贪玩好动不乖的那个自我怎么办呢?不被看见,不被整合,所以就被压抑,直到找到一个致命事件重新激发去看见这个“不够好,不够乖”的内心小孩为止。
只有重新把他整合到自己的内在,允许这些留在自己里面,才有可能重新得到一个内聚性自我,重新活一遍,相信自己能做到,相信自己做不到也不可怕。
需要一个安全的人陪着重新去走过这一路,重新去学习自己做决定,自己摔跟头,自己爬起来,不再把自我交给那些总喜欢替自己代劳的人。
自己重新养育自己,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是非常值得,因为这才叫活过。
当你发现一个内聚性自我重新被建造起来时,那就是谷底反弹绝地重生之时。
欢迎关注v公众号:欣理心理营养 |
|